测评介绍
Hirschi(1950)最早对学校联结进行了描述。Hirschi 认为学校联结对青少年有重要影响,只有学生真实感受到自己与学校相联结时,才会把学校的价值观念内化成自己的价值追求,从而自觉减少不良行为。学生与学校是相互推动发展的,应注意学生与学校关系的动态交互性;Libbey(2004)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发现之前的研究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研究成分,如归属感、依恋、教师支持等。我国学者喻承甫等人(2011)把学校中的人具体化,认为学校联结测量的是学生感受到的来自教师和同学的支持程度的大小,同时,学校联结还包括学生对学校环境等因素的感知。
学校联结是指学生获得的同学和教师支持程度,以及对学校的归属感程度; 即学校联结可以通过同学支持、教师支持和学校归属感三个层面加以考察。大量实证研究发现,学校联结能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的外化和内化问题行为,且学校归属感较之同学支持和教师支持更为显著。
使用须知
1、请在理解题意的情况下,快速做出选择;选择时应遵循“我会怎么做”而非“我应该怎么做”的原则。
2、测试并不能绝对完全的映射出“我”而是无限接近一个真实的“我”,测试结果及分析皆是基于测试人作答情况生成。
3、测试结果具有一定的时效性,随着测试人学习工作、生活阅历、心情和环境的变化,测试结果可能也会跟随变化。
参考文献:
喻承甫,张卫,曾毅茵,等.青少年感恩与问题行为的关系:学校联结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27(04):425-433.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11.04.003.
朱振杰.亲子依恋与中学生的应对方式[D].曲阜师范大学,2020.DOI:10.27267/d.cnki.gqfsu.2020.0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