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评介绍
在较早的研究中主要使用社会排斥这一概念,例如Twenge等人(2002)将社会排斥定义为,个体被排斥在社会关系之外导致其归属感需要受到强烈打击,从而产生情绪困扰和认知障碍。还有学者认为社会排斥是指个体被排除在期望的关系或群体之外而产生各种负面情绪,进而导致社会疼痛(MacDonald&Leary,2005)。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于社会排斥有了更细的划分。对于青少年群体来说,同伴排斥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容易遭受的主要排斥形式,并且会对其归属需求和关系需求造成阻碍(王凯,张野,2020)。因此,研究者们对同伴排斥这一现象愈发重视,我国学者主要使用同伴排斥和校园排斥这两种表述,且具体表述也有所不同。
使用须知
1、请在理解题意的情况下,快速做出选择;选择时应遵循“我会怎么做”而非“我应该怎么做”的原则。
2、测试并不能绝对完全的映射出“我”而是无限接近一个真实的“我”,测试结果及分析皆是基于测试人作答情况生成。
3、测试结果具有一定的时效性,随着测试人学习工作、生活阅历、心情和环境的变化,测试结果可能也会跟随变化。
参考文献
徐晓攀,牛宗岭.同伴拒斥与家庭贫困儿童幸福感: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27(04):795-799.DOI:10.16128/j.cnki.1005-3611.2019.04.032.
王钧玥.青少年同伴排斥与问题性手机使用的关系:自我概念清晰性与消极应对方式的作用及其干预[D].华中师范大学,2023.DOI:10.27159/d.cnki.ghzsu.2023.00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