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生学习 >

初中生亲职化问卷  19题

初中生亲职化问卷
测试人数:5101 次
共有19个问题

测评介绍

亲职化”(parentification)这一概念,最初在Broszormenyi-Nagy与Spark的研究中(1973)明确提出,它是指子女在成长过程中承担父母的责任与角色,而子女所承担的这些往往是超出其年龄范围的。他们认为,父母在童年时期与其父母互动时就有代替父母承担责任的行为,并使其产生一种期待,期望子女承担自己的责任。而亲职行为的正误由是否有支持的环境、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来判断,未满足需求或是亲职压力过大就会产生负面影响,反之就是一种正常的亲子互动。较早时期,家庭治疗大师Minuchin在19世纪60年代与其同事对贫民窟家庭进行研究及治疗时发现,这些家庭生活贫困,一些家庭还会伴随犯罪、酗酒等问题,家庭的维持者终日忙于生计对子女无暇顾及,由子女对家庭及其他子女进行照顾,不仅包括洗衣做饭,有的还会被迫维持生计,家庭互动方式与美国大多数家庭相去甚远,这些孩子被Minuchin与其同事称为“亲职化的孩子”(parentified child)。

家庭由不同的家庭系统组成,这个系统中夫妻次系统、亲子次系统、亲职次系统是最为常见的,而家庭系统中最重要的是“界限”(boundary),一旦边界不清其他两种系统失灵,子女就会参与到亲职系统中,充当父母的角色并承担其责任(Minuchin,1974)。 亲职化一词还是亲子三角关系中的重要一部分,亲子三角关系是指,子女主动或被迫卷入到处于冲突时的父母关系中,使父母的冲突扩大到子女形成三角关系(王美萍,王赵娜,2015)。子女卷入父母冲突的形式分为三种:亲职化、替罪羊与跨代联盟(高雯,王玉红,方臻等,2019)。其中亲职化是指在父母冲突中,子女承担超过自己年龄的父母亲责任。例如,当父母发生冲突时,父母的压力可能会通过患有疾病的儿童表现出来,由此子女在无形中被卷入冲突(Minuchin,1975)。虽然亲子三角关系的亲职化与亲职化概念相似,但其关键是“父母冲突”。

使用须知

1、请在理解题意的情况下,快速做出选择;选择时应遵循“我会怎么做”而非“我应该怎么做”的原则。

2、测试并不能绝对完全的映射出“我”而是无限接近一个真实的“我”,测试结果及分析皆是基于测试人作答情况生成。

3、测试结果具有一定的时效性,随着测试人学习工作、生活阅历、心情和环境的变化,测试结果可能也会跟随变化。


专业测试

关于职业和性格测评,可参考:MBTI性格测试霍兰德职业兴趣九型人格测试卡特尔16pf人格大五人格测试GATB职业能力倾向测试disc个性测试个人优势能力测评

关于心理疾病的检测和筛查,可参考:SCL-90量表     对于精神疾病方面的检测筛查,可参考:MMPI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    关于人格障碍的检测筛查可以参考,可参考:PDQ-4+量表

高中生(选专业)常用的有:霍兰德职业测试mbti性格测试个人优势测评    大学生(职业规划、求职)常用的有:大五人格青年人格卡特尔16pf

儿童常用的测试有: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3-7岁儿童气质问卷儿童行为量表CBCL儿童感统发展评定量表

关于人格测评,可参考:九型人格测试卡特尔16pf人格大五人格测试艾森克人格测试青年人格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