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评介绍
面子(social face)源自中国儒家文化。在很多学者看来,面子是中国人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Brown,1987),但也有学者认为,面子这一概念普遍适用于其他文化(Ting-Toomey & Gudykunst,2005)。关于面子理论的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认为对面子的追求是人类所具有的共同特性(Brown,1987),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于面子的关注和需要仅存在“度”的差异,并没有“质”的区别(Cardon,2005);另一类,也是大多数中国学者所持有的观点,认为面子是文化积淀下的产物,为中国人所特有(金耀基、杨国枢,2006)。
综合来看,面子的内涵既可以是他人认可、允许的公众形象,也可以是经由他人获得一致的社会尊严(Ting-Toomey,1994),它兼具了认知、情感和行为这三个层面的特征(周美伶、何友晖,1993)。以往研究发现,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对于面子的关注可以分为两方面:维护自身面子和避免丢面子(Ho,1976)。让个体感到不丢面子的事不一定令其感到得到面子,同样地,让个体感到不得面子的事也不一定令其感到丢面子。这两者包含了不同的社会过程,所以应被看做两个不同的维度,而不是单个维度的相反两极(Zhang etal.,2011)。个体得到面子的判别标准来源于社会对个体的期望。如果个体的行为表现高于了社会期望,则个体有可能感到自身的面子得到了加强。但如果个体的行为表现没能超越社会期望,对个体来说也不是丢面子的事,因为这符合了社会期望。而个体丢面子的判别标准来源于社会对于个体的低可接受门槛和基本要求。如果个体的行为表现没能满足这一低标准,那么个体有可能感到丢面子。但是,即使个体的行为表现达到了这一门槛,也不代表个体会感到得面子,因为在社会标准看来这是应该的。
使用须知
1、请在理解题意的情况下,快速做出选择;选择时应遵循“我会怎么做”而非“我应该怎么做”的原则。
2、测试并不能绝对完全的映射出“我”而是无限接近一个真实的“我”,测试结果及分析皆是基于测试人作答情况生成。
3、测试结果具有一定的时效性,随着测试人学习工作、生活阅历、心情和环境的变化,测试结果可能也会跟随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