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编号:演示报告
儿童行为量表CBCL 118题
下载报告
测试日期 | 2025-05-01 14:58:29 |
测试用时 | 6分5秒 |
测试结果
结果:根据分析,总分偏高,建议做进一步检查。
因子 | 得分 | 状态 |
6G 多动 | 6 | 偏高 |
6H 攻击性 | 11 | 正常 |
6D 强迫性 | 7 | 偏高 |
6A 分裂样 | 2 | 正常 |
6B 抑郁 | 8 | 偏高 |
6C 交往不良 | 4 | 正常 |
6I 违纪 | 8 | 正常 |
6F 社交退缩 | 4 | 正常 |
6E 躯体诉求 | 3 | 正常 |
软件根据测试人的选择项,自动生成测试结果,仅供参考!
答题时间
结果解析
6G 多动 | 偏高 | 6(得分) |
高分:存在多动倾向。 多动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被测儿童表现为注意力短暂,难以集中,可能经常做白日梦或呆想,活动过度,情绪不稳定,冲动任性。被测儿童可能常常有学习困难,与智力水平不符,无法按教师要求自我约束。被测儿童在行为上可能显得比较幼稚,与年龄不符,动作可能笨拙、粗鲁,可能经常被其他儿童取笑。需要注意的是,本评估只能初步检测被测儿童是否具有多动问题倾向,不能作为诊断多动症的直接依据。被测儿童的家长仍需要将其带到专门的医学精神科进行进一步诊断。 建议:被测儿童的家长应该带儿童到专门的医学精神科进行诊断,以判断儿童多动的水平,如果达到多动症的程度,则需要接受必要的治疗。减轻儿童心理上的压力是消除多动行为倾向的重要措施之一。对被测儿童施加过高的要求只会加重其行为问题的产生,因此只需将儿童活动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即可。鼓励儿童参加体育活动,既可以消耗他们多余的精力,又可以发展他们的动作协调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家长和教师不应歧视他们,不要随意给他们贴上"多动症"的标签,以免伤害儿童的自尊心,降低他们主动控制行为的积极性。 低分:不存在多动倾向。 多动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被测儿童没有明显的注意力短暂、不集中的表现,情绪比较稳定,较少冲动任性的行为。基本可以按照教师或家长的要求自我约束,具备一定的行为控制能力。 |
6H 攻击性 | 正常 | 11(得分) |
分数高:存在攻击他人的行为问题。 根据描述,被测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攻击他人的行为,例如虐待动物、欺负他人,破坏家里或他人的东西,不善于与其他儿童相处。此外,他们可能会情绪波动大、喜欢自夸或胡闹。这些儿童经常抱怨自己不受喜欢,并展现出撒谎、讲脏话、欺骗和威胁他人等不良行为。 建议:家长应该注意不能仅仅通过惩罚来纠正被测儿童的攻击行为。家长可以教导孩子采取合理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例如倾述给家长倾诉或者通过参加体育活动来释放愤怒。对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和其他不良行为,可以采用奖惩相结合的方法,提升儿童的自尊心。改变儿童的不良行为需要循序渐进,并且要注意赞赏儿童的每一个进步,不要急于求成,否则会前功尽弃。另外,家长的榜样作用也非常重要,家长应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要发脾气。 分数低:不存在攻击他人的行为问题。 根据描述,被测儿童没有与他人发生冲突的倾向,不会随意欺负其他儿童或虐待动物,通常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并接受父母的教育管控。 |
6D 强迫性 | 偏高 | 7(得分) |
高分:存在强迫症状。 这些症状包括:(1)强迫洗涤。反复洗手、洗衣服、洗脸、洗袜子、刷牙等。(2)强迫计数。反复数路边的树、楼房上的窗户、路过的车辆和行人。(3)强迫性仪式动作。进行一系列的动作,这些动作往往与“好”、“坏”或“某些特殊意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如果被打断就需要重新来过,直到感到满意为止。(4)强迫检查。反复检查书包是否带上了要学的书、口袋里的钱是否还在、门窗是否锁好、自行车是否锁上等。这些强迫症状常伴随焦虑和烦躁等情绪反应,严重时会影响睡眠、社交、学习效果和饮食等多个方面。 建议:家庭治疗是治疗强迫症的重要方法,尤其适用于存在家庭不和、父母婚姻问题、家庭成员有特殊问题、家庭成员角色混乱的患儿。治疗目标是将家庭成员纳入治疗系统,让所有行为问题公开展示,充分理解每个家庭成员对强迫性行为的影响,重新组织家庭关系,减轻患儿的强迫症状,逐渐培养良性行为习惯。 低分:不存在强迫症状。 被测试的儿童没有表现出强迫性行为。 |
6A 分裂样 | 正常 | 2(得分) |
分数高:存在精神问题的可能。 被测儿童可能会声称看到实际上不存在的东西,或者听到实际上不存在的声音。此外,被测儿童可能很害怕上学、某些动物或场景,并且容易做噩梦,还可能展现其他异常行为或想法。需要注意的是,本测试只能初步检测被测儿童是否存在精神问题的倾向,不能作为判定精神疾病的直接依据。因此,被测儿童的家长应该带他们去专科医院的精神科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诊断。 建议:如果被测儿童确实存在精神问题,就有必要接受专业的治疗。单纯的家庭教育往往难以奏效。因此,家长应当带着孩子去医院的精神科寻求进一步的咨询和治疗方案。如果排除了精神问题的可能性,家长应该注意从其他方面寻找原因,例如近期发生的生活应激事件或身体生理疾病等因素。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相关问题。 分数低:不存在精神问题的倾向。 被测儿童可能只表现出少量或完全没有以下情况:幻听(听到不存在的声音)、幻视(看到实际不存在的东西)、奇怪的想法和行为、过度恐惧、做噩梦等。总体来看,被测儿童没有精神问题的倾向。如果孩子出现上述异常表现,可能是由于近期生活应激事件或身体健康问题等其他因素引起的。因此,家长应该在排除精神问题的可能性后,从其他方面寻找原因,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
6B 抑郁 | 偏高 | 8(得分) |
分数高:存在抑郁倾向。 被测儿童可能经常感到悲伤、抑郁、焦虑、内疚、孤独、生气或恐惧,他们可能易怒或紧张,胆小害羞,容易感到尴尬。被测儿童可能觉得自己无用,觉得必须完美无缺,时常担心做错事,抱怨自己不被他人喜欢,过度依赖成年人,害怕上学,对他人缺乏信任,时常感到被别人捉弄,感到孤独或不合群。 建议:抑郁情绪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但家庭因素通常起着重要作用。家庭暴力或父母长期争吵可能导致儿童抑郁,表现为冷漠和沉默。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需要找出造成被测儿童抑郁的原因。如果是家庭问题,家长需改善家庭环境。其次,家长应与被测儿童进行更多的交流,包括语言交流和情感交流,如拥抱、抚摸,或者一起玩游戏,让儿童感受到关心和爱。此外,家长应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促使他们与他人交往。通过建立友好关系来消除孩子的抑郁情绪。如果被测儿童的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去专业的心理机构寻求帮助和治疗。 分数低:不存在抑郁倾向。 被测儿童在大部分时间保持积极情绪,即使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也能够较快地调整情绪。被测儿童活跃、敏捷,喜欢尝试新事物,不过分担心自己做错事情或不受他人喜欢。 |
6C 交往不良 | 正常 | 4(得分) |
分数高:存在交往不良的行为问题。 儿童的社交互动不良指在与人交往中,由于意识、方式、自我意识等方面的不足而表现出不善于合作、不适应群体的现象。 这些儿童可能表现为胆小、孤僻、害怕陌生人、不愿与人交往;或者表现为冲动、易怒、好争吵打闹,不受同伴欢迎等。 家家庭教育专家指出,导致儿童社交互动不良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家庭因素是主要原因之一。 1、过分溺爱和保护使得儿童自我中心,缺乏自主意识,自立能力差,不适应社会。 2、缺乏人际交往技能的指导和训练,儿童不知道如何有效地与他人交往,因此容易遭遇挫折,或者交往行为与方式不被同伴接受。 3、缺乏自信心。有些儿童不愿与同龄人交往是因为缺乏自信。 4、另一些儿童社交不良的原因是自负、自大、轻视他人。 改善儿童社交不良的方法 1、帮助儿童认识自己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理解社会交往对他们成长的重要性。 2、提供社交技巧培训,教授他们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和行为准则,并指导他们在具体情境中的交往方式。 3、改善家庭教养方式,确保父母意见一致,坚持原则,给予儿童行为上的一致支持和约束。避免使用负性强化方法,而是鼓励、支持和引导儿童学会解决问题和处理人际关系。 4、创造良好的社交环境,鼓励儿童参与集体活动,结交朋友。 5、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和合作能力。父母应创造条件让儿童与小伙伴一起玩耍,并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鼓励。 如果儿童不存在交往不良的行为问题,并且在外貌、卫生、行为表现等方面都表现积极友好、能力强、性格外向、情绪愉快、活泼开朗,并且喜欢并善于交往,那么他们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社交能力。这种情况下,可以继续鼓励他们保持积极主动,正确评价自己的社交地位,并为他们提供更多参与集体活动和培养合作能力的机会。 |
6I 违纪 | 正常 | 8(得分) |
分数高:存在违纪问题。 被测儿童经常做出一些不符合社会规范和学校纪律的行为,比如打架、偷窃、说脏话、欺骗、逃学、离家出走、损坏公私物品、酗酒或滥用药物等。由于这些违纪问题,被测儿童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他们的学习成绩较差,并且容易与其他有类似违纪行为的同伴结交。 建议:家长应该教导被测儿童通过合适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愿望,并且培养他们遵守规则的意识。对于儿童的违纪行为,可以采取惩罚与表扬、奖励相结合的方法,提高他们的自尊感,从而增加他们主动遵守规则的动力。纠正儿童的不良行为需要循序渐进,要注意并赞赏他们的一点点进步,不要急于求成,否则可能会前功尽弃。家长对儿童的监管要严格,不给他们找到可以“钻空子”的机会。此外,家长的榜样作用非常重要,家长自己要主动遵守各种社会准则,并逐渐帮助儿童理解遵守规则的必要性和好处。 分数低:不存在违纪问题。 被测儿童很少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如打架、偷窃、说脏话、损坏公物、酗酒或药物成隐等。即使偶尔出现这些行为,在受到批评教育之后,他们能够很快改正,不会多次重复犯错。 |
6F 社交退缩 | 正常 | 4(得分) |
分数高:存在社交退缩问题。 社交退缩指儿童在不同的时间、情景、环境下表现出一贯的独处行为。他们大部分时间沉默不语,不愿意与他人进行交流,喜欢独自一人,经常显得困惑、茫然。被测儿童常常感到紧张或激动,情绪变化剧烈,经常感到愤怒、悲伤或沮丧,他们胆小害羞,独立、不合群。 建议:被测儿童无法与其他儿童友好相处,有回避社交的倾向。建议家长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使被测儿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其次,家长要对被测儿童保持耐心,经常与其进行交流,引导他(她)多与家人交谈。被测儿童的家长应鼓励儿童与其他儿童交往,多为儿童创造社交机会,并给予适当的人际交往技巧指导和训练。需要注意的是,在有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不要严厉批评儿童的行为过失,否则孩子会更加自卑,更容易产生社交退缩的表现。作为家长,不要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如果被测儿童的症状未能减轻,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去专业的心理机构寻求帮助和治疗。 分数低:不存在社交退缩问题。 被测儿童在大部分时间愿意参加团体活动,愿意与他人接触,能够正常地与他人进行交往,没有主动回避交往的倾向。 |
6E 躯体诉求 | 正常 | 3(得分) |
分数高:儿童存在躯体化问题。 被测儿童经常会抱怨头晕、头痛、腹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皮肤疾病、眼部不适等身体不适症状,但是医学检查往往无法找到这些症状的病理原因。这些症状在儿童感到紧张、害怕时更为频繁出现,并且通常可以自行缓解而无需治疗。实际上,这些症状的原因是儿童将心理上的紧张、不安情绪躯体化,也就是说,他们通过身体上的不适来表达自己心理上的不良感受。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情况并不等同于装病,因为儿童的表现是无意识的,而不是故意说谎。 建议:为了排除被测儿童身体上的疾病,家长应先带他们去医院进行检查。如果没有发现任何病变,也无法找到其他诱因,那么就需要从心理方面进行干预。家长不应过分关注儿童的身体感受,当儿童出现不适感时,应帮助他们分散对疼痛的注意力,不要表现得过于担忧和烦恼。此外,家长应尽量减少儿童的心理压力,不要让他们感到过度紧张和焦虑。另外,家长也可以带被测儿童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既能舒缓心情,又能增强体质。 分数低:儿童不存在躯体化问题。 躯体化指的是儿童将心理上的不良感受通过感受头晕、头痛、腹痛、恶心呕吐、眼部不适等身体不适症状来表现。这些症状通常无法找到病理原因。被测儿童没有经常出现无法查出病理原因的不适感受。这说明被测儿童不会将心理上的紧张、不安情绪躯体化,他们一般精力充沛,活动敏捷。 |
免责申明
本测评报告是根据受测者的回答生成的,数据来源于受测者自己的选择和认知。在分析这些数据时,建议结合实际的访谈情况,不要仅仅依赖本报告来做出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