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类型测试
金·巴塞洛缪认为每个人的依恋风格都是不相同的,他把成人的依恋模式分为安全型、多虑型、超脱型与恐惧型。安全型的人对亲密关系和相互依赖感觉很自在,他们乐观外向,并且愿意参加社交活动;多虑型的人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时刻都会保持高度的警惕,他们很希望跟别人建立亲密关系,但是一旦自己的亲密对象与其他人有密切关系,他们就会心生嫉妒;超脱型的人喜欢依赖自己,对亲密关系没有多大的兴趣,往往表现得冷漠而独立;而恐惧型的人则总是担心遭人拒绝,不能相信别人,同时他们也不信任自己,多疑而害羞。
安全型:反映了个体在人际关系中的舒适,认为关系有价值,既有亲近感,又有自主性(对自我和他人都是积极的观点)。
痴迷型:具有焦虑和情绪化的特征,过度沉浸和依赖(人际关系对自我是消极的,对他人是积极的)。
疏离型:崇尚独立(对自我是积极的),否认渴望亲近(对他人是消极的)。
回避型:情绪焦虑、不信任和害怕拒绝(对自我和他人都是消极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回避依恋型人格。
认知模式:
安全型在亲密关系中更容易感受到积极的体验,他们在与他人的亲密接触中感到非常安心,能更加积极地寻求亲密的、相互依赖的人际关系。他们更容易看到彼此身上的优点,交往的时间越久,他们常发现彼此越发契合。
而非安全依恋类型在亲密关系中则更容易感受到消极体验,他们充满焦虑与不安。痴迷型希望能与对方建立长久而紧密无间的关系;恐惧型担心在日益加深的交往中,对方会渐渐发现自己的缺点而抛弃自己;疏离型则希望能控制彼此的距离,过多的亲密接触令他们感到被侵犯和不安。
归因风格:
由于安全型的人有更高的自尊以及对他人的期待,他们更容易将他人的行为解释为积极的、有帮助的,而非安全型则由于更容易感知到对方的不适宜行为,并将之归因为悲观的方面。
交流方式:
在亲密关系中,安全型以及痴迷型自我暴露的意愿更高,程度也更深,喜欢彼此间的交流与探索;恐惧型由于“我不值得被爱”的认知偏差,虽然他们渴望与对方有更深入的接触,却担心自我暴露会致使自己的缺点逐渐暴露,因此他们常处于“期待交流”与“保持神秘”的矛盾中;疏离型对于自我暴露更是谨小慎微,自我暴露令他们感到强烈的不安,亲密接触他们感到不舒服,甚至想要逃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