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编号:演示报告
scl-90症状自评量表 90题
下载报告
测试日期 | 2025-05-01 15:01:10 |
测试用时 | 4分35秒 |
测试结果
您的SCL90总分:141
单项均分:1.57
阳性项目数:51
按中国常模结果,如果您的SCL90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就应作进一步检查,标准分为大于200分说明你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可能性,可求助于心理咨询,大于250分则比较严重,需要作医学上的详细检查,很可能要做针对性的心理治疗或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
单项均分:1.57
阳性项目数:51
按中国常模结果,如果您的SCL90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就应作进一步检查,标准分为大于200分说明你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可能性,可求助于心理咨询,大于250分则比较严重,需要作医学上的详细检查,很可能要做针对性的心理治疗或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
因子 | 得分 | 平均分 |
躯体化 | 19 | 1.58 |
强迫症状 | 13 | 1.30 |
人际关系敏感 | 17 | 1.89 |
抑郁 | 22 | 1.69 |
焦虑 | 14 | 1.40 |
敌对 | 9 | 1.50 |
恐惧 | 10 | 1.43 |
偏执 | 8 | 1.33 |
精神病性 | 16 | 1.60 |
其它项目(睡眠、饮食等) | 13 | 1.86 |
软件根据测试人的选择项,自动生成测试结果,仅供参考!
答题时间
结果解析
躯体化 | 均分:1.58 | 得分19 |
主要描述了身体不适的症状,涵盖了心血管、胃肠道、呼吸系统以及其他系统的不适感,还包括头痛、背痛、肌肉疼痛等症状,以及焦虑等躯体不适的表现。 该评分范围为12-60分。得分在36分以上表示个体在身体上有明显的不适感,通常伴有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得分在24分以下,躯体症状表现不明显。总的来说,得分越高,躯体的不适感越强;得分越低,症状体验越不明显。 建议: 请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参与有益的活动,定期进行身体检查,注意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确保平衡饮食、休息和工作等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 改善方式: 1、进行心理咨询:寻找专业的心理老师进行咨询,倾诉内心的烦恼和困扰。 2、接受认知疗法:面对现实情况,纠正错误的认知,并培养积极的思维方式。 3、探索心理动力:发掘心理上的冲突,并放下与痛苦相关的依赖和托付。 4、关注环境和家庭因素:学会自我调节,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使自己身心得到平衡。 |
强迫症状 | 均分:1.30 | 得分13 |
主要指那些明知没有实际意义,但又无法避免的毫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以及一些常见的认知障碍表现,也可以在这一因素中观察到。 该量表的评分范围在10-50之间。得分超过30分表示强迫症状明显,得分低于20分则表示强迫症状不明显。总体而言,得分越高,个体越难以摆脱无意义的行为、思维和冲动,可能还表现出一些认知障碍的征兆。得分越低,个体在这方面的表现就越不明显,没有出现强迫行为。 建议: 当你感到紧张的时候,可以尝试参加更多的活动来逐渐放松自己;学习一些放松的技巧,例如呼吸放松法、逐步肌肉放松法等;多参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增加阅读书籍的时间,以扩展知识面,培养多方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改善方式: 1、以自然方式处理:不过分关注症状,让它自然消退。 2、转移注意力: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并全身心地参与其中。 3、减轻心理压力:学会放松身心,养成定期运动的良好习惯。 |
人际关系敏感 | 均分:1.89 | 得分17 |
这种症状主要指的是个体在与他人交往时感到自卑和不自在,尤其是在与他人比较时更加明显。这种情况会导致人际交往中的不安感、心理不适和消极的自我认知,以及消极的期望等问题。 该评分表的分数范围为9至45分。如果得分超过27分,表示个体对人际关系比较敏感,感受到较强的自卑感,并伴有行为症状(如坐立不安、退缩等)。如果得分低于18分,说明个体在人际关系上相对正常。总的来说,得分越高,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越多,自卑感和自我中心性更加突出,并且展现出消极的期待。而得分越低,个体在人际关系方面就越得心应手,自信而有准备,并抱有积极的期待。 建议: 建议多参加各种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培养交际能力,增强自信心。寻找能够展示自己特长的机会,承担一定责任,并不断提升和发展自己。同时,适度地对自己有严格要求,树立高标准,以激励个人不断进步。 改善方式: 1、乐于助人:您对待他人的态度会影响到别人对待您的方式,学会主动接近和友善对待他人。 2、面带微笑: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并用微笑回应。微笑是友好和亲切的表达方式。 3、经常保持联系:不要失去与朋友的联系。就像一把刀需要经常磨削以防生锈一样,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也需要保持频繁的联系和交流。 4、注意语气:相同的话语使用不同的语气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要用关心友善的语气与他人交流。 5、改变行为方式:放下戒备心理,鼓励自己,调整心态,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往。创造话题,可以学习一些幽默笑话,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
抑郁 | 均分:1.69 | 得分22 |
这种情感和心境的症状常常被描述为苦闷,伴随着生活兴趣的减退、动力缺乏以及活力丧失等特征。患者可能感到失望、悲观,并出现与抑郁相关的认知和躯体上的感受。此外,他们还可能经历有关死亡的思维和自杀观念。 此分量表的得分范围为13-65分。得分39分及以上表示个体抑郁程度较强,缺乏兴趣和活力,严重情况下可能有死亡思维和自杀观念。得分26分及以下表示个体抑郁程度较弱,态度积极乐观,充满活力,心境愉快。总体而言,得分越高,抑郁程度越明显;得分越低,抑郁程度越不明显。。 建议: 建议多参加一些活动,通过参与活动来释放自己的情绪。同时,培养多方面的兴趣,丰富自己的生活。要经常给自己鼓励和表扬,肯定自己的进步和长处。可以学习一些放松的方法,例如呼吸放松法和逐步肌肉放松法等,以帮助缓解压力和焦虑感。此外,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也是很重要的。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而开朗地看待生活中的事物。 改善方式: 1、自我认知调整:在遇到困扰身心的事件时,将事件、想法和各种情绪行反应分类整理在笔记本上,暂时不急于去分析或评判,感觉身心状态有所好转时,再对当初的想法做理性的自我辩护,从而培养一种更客观的自我评估体系。 2、融入集体,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人之所以会抑郁,80%是由人际关系不良造成的,陷在自我情绪的恶性循环之中。改变这种恶性循环的前提是融入集体,与亲属朋友建立联结,参加社会活动或外出旅游。 3、做自己喜欢的事:要培养自己的兴趣,做一些有兴趣的事,调动自己的积极性,从而令自己的心情变得很愉悦,走出阴霾。 4、参加体育锻炼活动:每周4次、每次30分钟的体育锻炼,可以缓解压力、焦虑,减轻抑郁情绪,使轻中度抑郁的症状减缓一半。 5、适当简化生活:不要把事情全部包揽在自己身上,不钻牛角尖,让自己的内心得到愉悦,再以乐观的心情去面对生活和工作。 6、多和朋友进行交流:应适当地和朋友进行聚会交流,向朋友倾诉会愉悦心情。 7、合理宣泄,学会放松:幽默特别能够减轻精神的压力和心理的压力。 |
焦虑 | 均分:1.40 | 得分14 |
通常称为那些感到不安、焦虑、神经敏感和紧张,从而导致身体出现震颤等症状的情况 该量表的得分范围在10-50之间。得分在30以上表示个体更容易感到焦虑,可能出现烦躁、坐立不安和神经过敏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引发惊恐发作。得分在20以下表示个体不太容易感到焦虑,更容易保持平静的状态。总体而言,得分越高,焦虑表现越明显;得分越低,焦虑程度越低。 建议: 可以参与各种集体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同情心和信任感;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多鼓励和赞美自己取得的进步;在面临未完成的任务和工作时,要充分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同时可以学习一些放松技巧,例如呼吸放松法、逐步肌肉放松法等方法。。 改善方式: 1、保持积极态度:保持乐观的心态,学会知足常乐。要让自己的思维与现实发展相适应,不轻易生气。 2、进行想象练习:想象自己正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沙滩上,感受凉爽的海风吹拂,这是减轻紧张和焦虑的好方法。 3、保持良好的睡眠:当感到焦虑不安时,要确保充足的睡眠,并合理安排饮食,保持营养均衡。 4、释放情绪:在私人办公室或车里,大声喊叫是宣泄情绪的有效方式。无论是大声呐喊还是尖叫,都可以适时地释放焦虑情绪。 5、给自己正面肯定:当焦虑袭来时,反复告诉自己:“没问题”,“我能应对”,“我比别人强”。肯定自己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 6、转移注意力:利用注意力转移的原理及时消除焦虑。当把注意力转移到新事物上时,新的体验会取代焦虑。 7、深呼吸:面对情绪紧张,深呼吸有助于缓解压力和消除焦虑。 8、学会放松:包括肌肉放松、想象放松和深呼吸放松等方法。利用周末或假期开车兜风或去海边散步,参与身心有益的活动,摆脱烦恼。 |
敌对 | 均分:1.50 | 得分9 |
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表现敌对情绪:思想、情感和行为。这些表现包括感到厌烦、扔东西、与他人争吵,甚至失去控制地发脾气等。 该分量表的得分范围在6-30分之间。得分在18分以上表示个体更容易表现出敌对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得分在12分以下表示个体更容易表现出友好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总的来说,得分越高,个体越容易展现敌对的倾向,喜欢争吵,情绪难以控制。得分越低,个体的情绪更温和,待人友好,不喜欢争论,没有破坏性行为。 建议: 为了加强自制力,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锻炼:学会控制情绪,不轻易发脾气;增加知识的学习,拓宽思维角度;培养爱心,以宽容的态度对待自己和周围的人。 改善方式: 1、消除偏见:不要怀有偏见地解读他人的态度,避免一概而论地认为他人都有敌意。要以积极的态度去理解他人,尊重和理解他们。 2、友好相处:平等对待他人,无论其才智、性格、地位或名声如何,都应以热情和友善的态度相处。不要轻视、蔑视、歧视或敌视他人,这些会培养敌对状态。只有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他们才会回以友好和接纳。 3、学会宽容:对自己要保持宽容,不要过于苛求完美。对别人也要宽容,不计较小节,以善意和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即使他人犯错也要保持宽容的心态。 |
恐惧 | 均分:1.43 | 得分10 |
一些引发恐惧的场景包括外出旅行、开阔空地、拥挤人群或公共场所以及使用交通工具。此外,还有社交恐惧。 该评分量表的得分范围在7-35之间。得分超过21分表示个体的恐怖症状较为明显,可能表现出对社交、广场和人群的恐惧。得分低于14分表示个体的恐怖症状不太明显。总体而言,得分越高,个体越容易对某些场所和物体感到恐惧,并可能伴有明显的身体症状。相反,得分越低,个体越不容易产生恐怖心理,能够正常地进行社交和活动。 建议: 建议积极与朋友保持交往,参与各种类型和内容的群体活动。鼓励自己坚定行动,避免犹豫不决,但也要注意行动的谨慎,不要盲目冲动。同时,培养自己三思而后行的品质,在做事之前充分考虑,并采取适当的行动。 改善方式: 1、分散注意力:当你感到恐惧袭来时,可以进行一些心理活动来分散注意力。例如做数学运算、阅读、朗读或深呼吸。投入这些活动中可以减少恐惧的思绪和影响,让身体平静下来,避免失控。 2、避免刺激:将引发恐惧的刺激物暂时远离视线或避免接触。虽然这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对刺激物的恐惧,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恐惧情绪的暴露时间。 3、逐渐暴露:通过反复接触恐惧的刺激物,逐渐适应并减少恐惧反应。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人们逐渐克服恐惧,不再害怕。 4、主动行动:积极主动地接触引发恐惧的事物,以达到消除恐惧的目的。通过面对恐惧并采取行动,可以逐渐建立自信,克服恐惧。 5、获取知识:很多恐惧源于缺乏科学知识,导致胡思乱想。当我们掌握了相关知识,恐惧往往会消失。因此,通过学习和获取科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战胜恐惧。 |
偏执 | 均分:1.33 | 得分8 |
主要包括投射性思维、敌对态度、猜疑心理、妄想观念、被动体验和夸大表达等特征 此量表的得分范围为6-30分。得分在18分以上,表示个体的偏执症状较明显,更容易表现出猜疑和敌对的态度。得分在12分以下,说明个体的偏执症状不太明显。总体而言,得分越高,个体越容易出现投射性思维和妄想,趋向偏执;得分越低,个体的思维倾向较为平衡,不容易走向极端。 建议: 不断增长知识、扩大知识面,培养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积极参加集体活动,逐步接触和了解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学会宽容地对待自己和他人。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帮助个体减少偏执症状,促进思维的多样性与开放性,增强与他人的理解与包容。 改善方式: 1、认识和分析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些人可能在思维过程中偏向极端,这可能与他们头脑中非理性的观念有关。当出现偏执想法时,我们可以尝试理性地审视和改变这些观念。 2、自我提醒:经常提醒自己不要被敌对情绪所困扰,特别是在与他人交往之前,进行自我提醒和警示。这样的做法可以明显减轻敌对情绪和负面情绪的反应。 3、学会包容和宽容:懂得忍让和克制,不给敌对的愤怒控制自己,更不能做出过激的行为,避免成为冲动行动的受害者。 4、友善待人:微笑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心情,还可以传递友好和善意。此外,微笑作为一种非语言智慧,能够轻松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 |
精神病性 | 均分:1.60 | 得分16 |
表现出各种急性症状和行为,属于精神病性过程的非明确限定的症状表征。 根据该量表,得分介于10-50之间。得分超过30分表示个体的精神病性症状较为明显,得分低于20分则表示个体的精神病性症状不明显。总体而言,得分越高,表明个体表现出的精神病性症状和行为越多;得分越低,则表明个体表现出这些症状和行为的程度较少。 建议: 建议积极参加一些活动或外出游玩,以放松心情。同时,可以学习一些放松技巧,如呼吸放松法、逐步肌肉放松法等,用于自我调节。培养宽容的心态,以平静的心态来处理周围的事务和任务。 改善方式: 1、解压方式:学会有效释放心理压力,当遇到烦心事时,不要将其憋在心里,而是寻找适当的方式来发泄情绪,并进行自我调节。 2、保持作息规律: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和饮食习惯,这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还能培养良好的心态。 3、增加运动量:多参与户外活动或者参加体育锻炼,例如打羽毛球、游泳等,以增加运动量,促进身体健康。 4、学会放松:让自己的思绪、情绪和肌肉都处于轻松、宁静的状态,采用各种放松方法,如冥想、深呼吸等。 |
其它项目(睡眠、饮食等) | 均分:1.86 | 得分13 |
作为附加项目或其他,作为第10个因子来处理,以便使各因子分之和等于总分。 |
免责申明
本测评报告是根据受测者的回答生成的,数据来源于受测者自己的选择和认知。在分析这些数据时,建议结合实际的访谈情况,不要仅仅依赖本报告来做出决策。